今天,说说张艺谋和他的新片《长城》。
Sir跟朋友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,谁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华语导演,当时争到最后,只剩三人——
李安,王家卫,张艺谋。
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但,如果将问题换成,谁是最具争议,也许就不用争了。
不论是被视作中国电影巅峰之一的“第五代”时期,还是大浪淘沙的商业片时代,张艺谋作品,都是标志符号,评述褒贬不一,但在媒体,公众掀起的口水仗,无人能比。
眼下,他的下一部作品《长城》又再与“最”挂钩——当下投资最高,真正意义上的中美合拍片。
1.5亿美金,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概念,Sir打个对比。
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显示,今年迄今票房最高的《侏罗纪世界》,投资1.5亿美金。
《长城》是张艺谋第一部3D电影,第一部全英文电影,也是他第一次和好莱坞最优秀的精英合作。
自十几年前以《英雄》掀国产大片浪潮,今天,张艺谋又将再次操持中国电影最大的一笔豪赌。
所以,《长城》究竟是部什么样的电影,Sir的好奇心,跟你们一样重。
传奇影业是《长城》的主要投资方,总部位于洛杉矶Burbank区,比邻迪士尼,华纳兄弟总部,可以说是好莱坞最密集的造梦之地。
公司前台就很带感,白色系,极简,像科幻片常见的未来。
据Sir目测,每个人出入都在一排卡位前打指纹。
问题是——
卡位与卡位之间,根本没有阻拦物。
莫非有激光——Sir不禁胯下一紧。
这是传奇总部主墙,LOGO闪闪发亮。
推车装的是南瓜,提醒Sir万圣节刚走。
从林立的大小形态不一的模型可以看出,这是一家怪兽制造公司。
两米高的哥斯拉雕像。
哥斯拉VS开菊兽。
好想顺走这只《环太平洋》机甲模型。
拐角处是《魔兽》角服装——主人是杜隆坦。
可惜,一踏入《长城》后期工作室,就不能拍照。
传奇中国区CEO、《长城》制片人罗异(Peter Loehr)全程陪同(盯视)。
据他介绍,《长城》后期制作工作室是从开放的办公区特意开辟的,能进这里的只8到9人,都是主要负责人。
Sir在导演工作室里见到张艺谋,办公室桌上摆着茶叶,吃到一半的饼干——电影8月杀青,张艺谋10月来,将后期制作十几个月,直到电影上映。
从他对团队的介绍中,可以感觉他确实“善于合作”,比如,他给这部戏的剪辑师Craig Wood(作品有《加勒比海盗》系列)起了个外号——快哥(直译成中文),并且打印出来。
因为电影刚开始后期,一切资料严格保密,所见信息不多。
进剪辑室,投影仪的画面是一群人在荒漠中奔跑——还没问,导演就主动交代这不是《长城》,是拿其他电影的混淆视听。
特效师办公室,一面墙上挂满了还没冲洗出来特效分镜头——Sir扫了近半分钟,也只依稀辨认出几个主要演员。
不过,在接下来采访中,张艺谋还是透露了《长城》的一些内情。
故事最初创意起源于传奇影业老板托马斯·图尔。
在张艺谋之前,包括《燃情岁月》、《最后的武士》导演爱德华·兹威克曾被考虑。
后来,这个项目转到张艺谋手上。
为此,张艺谋特地飞去洛杉矶,见了传奇老总托马斯,一个约三十分钟的“面试”后——
双方一拍即合。
当然,张艺谋从好莱坞拿到这张中国导演至今最昂贵的支票,不可能仅仅因为一次会面。
事实上,张艺谋进军好莱坞的传闻自“二张”分手后一直未停止。
最近的一次,是2014年爆出的《张艺谋或进军好莱坞,执导环球谍战片》。
当时这条消息得到包括《好莱坞报道者》《综艺》在内多家好莱坞媒体报道。
说得有鼻子有眼,最后还是不了了之。
而这次,传奇肯将这张价值1.5亿美金的昂贵钞票交到他手里,除了张艺谋通过《英雄》,奥运会开幕式检验过的,驾驭大场面的能力,相信也有东家乐视影业的功劳。
张艺谋与乐视影业的张昭
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乐视影业CEO张昭确认:如果要拍一部中美合拍大片,他跟张艺谋,都认为对方是唯一能挑起这件事的不二人选。
在张昭的战略中,好莱坞是全球最强的电影制作中心,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,从最大市场到最强制作再到全球票房,这是一个强强联手的G2(Great 2)。
除此,一些Sir之前对电影的猜测,也被坐实。
必须强调的是,这不是一部典型怪兽片。
怪兽不是电影的主角——长城才是。
故事的核心——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,去解答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的建造之谜。
所以,《长城》的类型,既不是带着末世情结,渲染不安感的《哥斯拉》,也不像童真绚烂,甚至玩起人兽恋的《金刚》。
Sir更倾向这是一部类似《木乃伊》的魔幻冒险电影。
充满神秘的东方元素,动作戏刺激。
但魔幻题材风格各不相同,有偏写实的,有偏呼风唤雨的。我们这一次基本没有用神通广大的。因为太神通广大就没有上限,没有上限,没有坎,没有禁忌,就不好看了。
这符合张艺谋一贯作风。
他的电影,鲜少天马行空。
曾担任《金陵十三钗》文化策划的周晓枫就曾说过,张艺谋对老小说动不动百万大军的描述不认可:
这一百万人每天拉一泡屎,一天都是一百万泡,都往哪儿搁啊,这还算闹肚子的。
所以,“我们肯定会给故事(怪兽)设定基本原则,在原则之内,故事才有意思。”
怪兽的原型,参考自《山海经》。
周星驰等导演在《西游降魔》,《狄仁杰》,《捉妖记》在塑造怪物时,也借鉴于《山海经》,这是东方魔幻元素的一大灵感奇书。
《西游降魔》中的鱼怪
关于怪兽的具体形态、数量,目前仍得保密。
可以透露的是,高潮将是在长城上打怪兽。
还可能出现毁坏地标性建筑(长城)镜头!!!
如果成真,这应该是中国银幕首次。
想想看,一只(一群)怪兽在长城上打砸抢,山海关就在它们跨下。
Sir快尿了。
《变形金刚》们实现不了的宏愿,被《长城》干成了——谢谢总局。
张艺谋的《英雄》曾是最贵的中国电影,劈开国产大片时代。
但事实上,当年拍《英雄》,他是被推着走。
我本来是想拍成一个像徐浩峰这一类的小制作……后来我找江志强,他有嗅觉。问我,“你要不要李连杰?……然后还有梁朝伟、张曼玉!”我就很惊讶,我说:“那你得花多少钱啊?”他说:“没问题呀,海外市场现在非常好,能挣回来。”
甚至我们一个叫“长空”的配角,他都给我找来甄子丹——来自《凤凰娱乐》。
再一次操盘中国最大制作,可以感觉到,他更主动:
这是第一次,不是打酱油,不是好莱坞去中国市场热炕,不断找各种酱油佐料,就是一次深度合作,电影每一副画面,都是在中国完成的。
我看到一种深远的意义——所以我就去接了这个故事。
我不怕大家说我怎么突然去接一个爆米花。你庸俗了堕落了,你不再是《活着》的那个导演了,我不在乎大家怎么议论。
他甚至以《星战》为例:
一套这样的系列基本上横跨十五年,整个伴随一代粉丝成长,成为一个文化现象。
也就是说,如果《长城》成功,肯定有第二三四五部。
这种外露的野心,在一贯低调的张艺谋身上,不多见。
故事,将是《长城》成败的关键。
虽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,但大多数中国电影,都是“在自己市场非常活跃,真正走出去的几乎没有”。
在商业体系,纯粹的中国故事,从未走出国门。
曾是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吴宇森,他的铁杆搭档张家振,都曾在上影节论坛吐苦水:
我们以前有个戏叫《飞虎》,讲美国飞行员在中国的故事,拿剧本给美国人看,他们告诉我,不希望有那么多中国人在里面,美国观众不爱看。
《卧虎藏龙》大卖,关键在于,李安借东方意蕴讲西方精神,电影的潜在主角,是冲破礼教束缚,敢于追求自由的玉娇龙。
《英雄》大卖,当时海报主体名字只有李连杰,宣传时,口号是“一个人挑战一个帝国”——迎合西方普世价值,跟国内批评为权力脱罪的主题背道而驰。
《一代宗师》能卖,是以“李小龙师傅功夫往事”撑门面。
除去功夫,如何用一个中国故事征服海外银幕,我们导演的经验,近乎为零。
即便好莱坞,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张艺谋承认这当中的困难:
它兼顾两方面,这种剧本少,其实任何一个好莱坞大公司,都一直想要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,各种题材各种想法,我自己接触的都十几年了,但成的非常少。
但挑战也正在于此。
以前电影节的输出,是一个精品店,《长城》就是一个连锁大超市,每天店里顾客有十几万人……
比如,欧洲军队来中国偷火药的剧情设置,就包含了一个“文化信息”。
火药是中国发明,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呢?未必。有多少人认可呢?未必——韩国还说是他的呢。你能把这个信息普及到全世界几亿年轻人的心里,就很了不起。
为此,张艺谋在采访中,不止一次用到一个词——酷炫。
坦白说,这个词跟我们印象中张艺谋不搭。
就好像,把马特·达蒙与TFboys王俊凯置于同一画面。
演员组合已可窥探出《长城》的野心与顾虑。
说没压力,是假的:
你让我自己选,我愿意拍中小成本,更自由,反正基本回报有了——像《归来》。
但从产业角度,这又是中国电影必打的硬仗。
进口片在中国上映,分账比例是25%,但合拍片可达43%。
当年,卡梅隆来中国,见到韩三平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告诉我,怎么才能把《阿凡达2》变成中美合拍片?”
为混“合拍片”身份,这几年,好莱坞小动作不停:
完全的美国故事,投点小钱,加点中国元素,带上个中国演员。
《环形使者》、《敢死队2》、《云图》、《钢铁侠3》,都这么玩。
甚至推出特供版。
对电影质量毫无提升,最终,无一例外被剥夺“合拍片”身份。
但在《长城》,挑战被反转。
传奇更应该考虑的是,这个由中国导演操持,大部分中国演员主演的故事,能在非中国地区,走多远。
北美主流媒体也在看着。
《综艺》杂志:《长城》开创了罕见的中美合作篇章,这可能是一部改变游戏规则的电影。
《Collider》:传奇影业从来都不是一家甘于沦为平庸的公司,我很好奇《长城》会拍成什么样。
如果成功,可能像张艺谋说的:
今后好莱坞会有更多电影人到中国找‘王艺谋’,‘李艺谋’,‘陈艺谋’。
如果失败,这样情况也可预见:
好莱坞六大公司不再做这个事。因为太冒险。他们仍旧会像《变形金刚》和其它好莱坞大片,找冰冰们打个酱油,再拍拍中国外景,搞点中国佐料就可以了。
目前电影还没出来,成不成,不好说。
这么多年,我们骂张艺谋,陈凯歌,冯小刚。
但在Sir看,这些曾执牛耳的老导演,纵使争议不断,表达有“过时”嫌疑,但论导演技法,仍在水准之上。
除此,我们看到少数类型片的商业成功,但几无稳定发挥的商业导演。
Sir赞同这个说法:
“打败张艺谋”或“帮助张艺谋进步“的最好方式也许应该是:出现第2个……第3个……第10个张艺谋。
这句话出自05年《新京报》。
十年过去,中国电影年产量有望破450亿,但当我们想再借超级大片打出名堂,手上的牌,又仅张艺谋等一只手数得出来的极少数。
或许,这才是中国电影不该再回避的痛处。